1963年11月1日,U-2飞机被我军击落后,从上到下对寻找搜集飞机残骸的工作都极为重视。
张爱萍副总参谋长指示:U-2至xx基地活动那么长时间,一定照了相,所以要特别保存好胶卷。有关xx基地那一段弄好以后交科委,由他们负责研究。看看到底照去了啥东西,伪装是否能发现,敌机的照相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飞机被击落后,空军成钧副司令员立即指示:一定要把U-2飞机上的那个能发现制导雷达的装置找到,如果没有自毁,拆卸时要多加小心,防止自毁装置将其自毁,以便修复后破解其秘密,看看它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作为第一线指挥员的地空导弹营长岳振华,自然对U-2飞机上可能装备的预警装置更是格外重视,为了这个“新玩意”,半年里绞尽了脑汁,现在落在自己手里了,可不能轻易让它丢失。他指示搜集飞机残骸的小组成员:要千方百计,一点不落地搜集齐全,以便研究今后的作战对策。
着支前的光荣传统。在寻找残骸的小组还没有到达前,当地民兵就在山岗、田野凡有大块残骸降落的地方站上了岗,严禁看热闹的群众进入残骸现场,对保存飞机残骸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寻找残骸小组赶到现场后,按照成钧副司令员的指示和营长的要求,在民兵的大力帮助下,把大大小小的残骸搜集到一起。
在树木丛生、杂草茂密的山地丘陵,搜集飞机残骸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大块的残骸一眼就能看到,而小块的残骸,有的摔在茂密的荆棘丛中,得需要用人手拿木杆子反复拨着杂草寻找。有的掉在稻田地里,扎得很深,只露出一点儿头,需要到稻田地里去仔细寻找;有的掉在山半腰,需要爬到山上去找。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残骸搜集齐全。
为了尽快找到飞机上的那个“新玩意”,在飞行员叶常棣坠落的现场,就地审讯他:飞机上有什么新设备?是否能发现有导弹?安装在飞机的什么部位?有没有自毁装置?谁知这个家伙非常顽固——他的伤并不严重,却装出一副昏迷不醒,要死不活的样子、哼哼呀呀的一日咬定飞机上没有新设备。硬说他是按原定航线飞行,未曾发现导弹,也没有做过机动,然后就是一言不发。直到把他押到北京后,他才承认U-2飞机上装有电子预警设备。
飞机残骸刚收集齐全,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技术处处长文绶听到二营击落U-2飞机的消息后,立即带上田在津参谋乘飞机赶到上饶。到堆放的飞机残骸中寻找那个让地空导弹营头疼了大半年和多次失去战机的装置。
他们像寻宝一样逐块仔细查看,逐块辨认,但未曾发现什么新装置。他们不死心,他们坚信肯定会有,就是自毁了也会留下烧毁的痕迹。后来他们爬到飞机的肚皮底下去,发现了了一个有香烟盒大小的金属盒子,制造得小巧玲珑,像是个新装置的样子。他俩高兴得如获至宝,庆幸着飞行员没有把它自毁。小心翼翼地把它拆卸下来,包好了,带回了北京。经进一步鉴定就是那个新装置。这个新装置名叫预警装置,美国人叫它为“第12系统”。英文名字叫IDF-2,安装在机身底部,天线朝下。领导机关集中力量,迅速修复了“第12系统”预警装置。
按其工作特点大致上可以分为射频、视频和信号指示三大部分。射频部分的作用是定向接收和选择雷达的射频信号;视频部分的作用是放大视频信号,选择视频重复频率和天线扫描频率,形成指示信号;信号指示部分的作用是把经过射频、视频和天线扫描频率等三层选择后的雷达信号用耳机、信号灯和荧光屏显示出来,并显示雷达的方位和工作状态。
“第12系统”是被动式的电子设备,它分低周与高周两个部分。大多数都用在发现萨姆-2地空导弹阵地位置,以便U-2飞行员及时操纵飞机机动逃脱。
U-2飞机的座舱内有一块控制板,控制板上有一个荧光屏、一个绿灯、一个红灯、一个声音开关、一个电源开关。声音开关是用铅丝锁在“开”的位置上。飞机起飞之后即打开电源开关并用手按绿、红灯,看它们亮不亮,如果全亮,即说明工作正常。
当我制导雷达在60公里以外捕捉到U-2飞机时,U-2飞机的荧光屏上即出现一个亮点和一条亮线,指示导弹阵地的方位。飞机距离导弹阵地越近,荧光屏上的亮线越长;相反,亮线则较短。在荧光屏指示的同时,绿色信号灯也亮灯告警。当我制导雷达在60公里以内捕捉到U-2飞机时,红色信号灯也亮灯告警。同时声音装置在耳机内出现急促的“嘀嘀嘀”的刺耳声。这种声音,距导弹阵地越近,声音越大。
我修复好了缴获的“第12系统”预警装置以后,为了把它的性能和技术、战术搞得清清楚楚,就把它装到了一架伊尔-28飞机上,对着导弹阵地试飞。
在试验的机场上,一架伊尔-28飞机迎着凛冽的寒风起飞了。飞机飞向地空导弹阵地空域,我制导雷达开天线捕捉目标后,坐在飞机上试验的专家们立刻发现:只要地面的制导雷达一捕捉到飞机,“第12系统”预警装置立即被触发,接收机开始工作。飞机距离导弹阵地在60公里以外,绿灯亮了起来,耳机里发出低频声响;飞机距离导弹阵地60公里以内,红灯亮起来,飞行员戴的耳机里发出高频“嘀嘀嘀”的尖叫报警声;飞机距离导弹阵地越近,报警声音越尖,红灯闪动的频率越高。在“第12系统”预警装置的荧光屏上出现一条绿色的标线,向飞行员指示导弹阵地的方向和远近。
从试验中看出:“第12系统”预警装置是美国电子专家专对于着萨姆-2地空导弹的扫描频率和战术、技术性能而设计的。由于其接收的信号经过射频、视频、天线扫描频率三层选择后,才送往信号指示设备去显示。故只有当雷达信号在此三个方面都能满足它的选定条件时,才有信号指示。我军当时装备的松-4、松-9炮瞄雷达,其射频都低于“第12系统”的最低接收频率,故不能被它接收; ∏-20 , ∏-30,402等型雷达的射频虽有一部分可以被它接收,但其视频重复频率和天线扫描频率都与其相差很远,仍不能产生指示信号。只有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的信号能够很好的满足上述三方面的选择条件。
奇怪!在我打下第一架U-2飞机以前,U-2飞机没有遭遇过我地空导弹营的制导雷达。第一次打下U-2飞机时,我虽已发现了飞机上有侦察各种雷达频率的装置,但U-2飞机被我当场打掉了,没有把制导雷达的频率带回去。据当时掌握的情报,美国还没有能在飞机上一边接收制导雷达信号,一边转发给地面接收站的技术。那么敌人是怎么知道雷达频率的?经审问俘虏叶常棣,叶说:萨姆-2地空导弹的雷达资料,听三十五中队有人说是古巴击落了U-2以后,美国人用高价买到的,至于何时、在啥地方买到的都不清楚。
从“第12系统”预警装置的结构看,美国的电子专家在电子战方面也确实是技术高超。被U-2飞机的“第12系统”预警装置欺骗了多次的地空导弹营的指挥员、引导技师和操纵手,看了“第12系统”预警装置的飞行试验,眼界顿时大开,一下子都明白了他们为什么没有打上U-2飞机的原因,了解了“近快战法”的价值。
高炮指挥部技术处的文绶处长和参谋田在津在五院实际观看地面演示时,从试验中发现,当高频信号发生器模拟萨姆-2探测脉冲的重复频率,触发“第12系统”预警装置时,系统均有反应,发出告警信号;当置于另一个周期的重复频率脉冲触发“第12系统”预警装置时,系统则不反应,不告警。因此受到启发,提出如果在未发射导弹前,先使用不能触发“第12系统”预警装置的重复频率探测目标,待发射了第一发导弹之后,再改用能触发“第12系统”预警装置的重复频率,这样就等于我先发射了导弹,而后U-2飞机上的“第12系统”预警装置才能报警。把开天线秒钟的战斗操作时间,变成负3秒钟。此时,即使“第12系统”预警装置发出告警,但为时已晚,我导弹已升空飞向或接近目标,等到飞行员反应过来,采取机动转弯时,导弹已与敌机遭遇。
刘亚楼司令员对这项技术很欣赏,在二营使用这项技术打下敌机后,刘亚楼司令员在二营阵地听取汇报时给这项技术起了个漂亮的名字,叫做“仙人搭桥”和“抽梁换柱”。